当前位置:首页  师生天地  教师风采

建构主义理论对小学数学课堂的启示与借鉴

————福建师大附小林李晓

摘要就当前的小学数学教育来讲,其课堂的教学质量还需提高,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方法不科学等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借鉴建构主义理论是很有必要的。该理论是上世纪末提出的教育思想,借鉴建构主义理论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而且还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将教学目标落实到实处。本文就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首先介绍了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然后分析了师生的定位和作用,对教学环境进行了明确的要求,探讨建构主义理论对数学课堂的启示与借鉴。

关键词:建构主义;小学数学;启示

一、建构主义理论对师生的定位及作用

(一)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主导者

建构主义理论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主导者的定位存在,改变以往的权威传授状态,以朋友、伙伴的身份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创造灵活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通过独立的协作、思考完成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只需要完成引导的作用,以此来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合作者

传统的教学过程就是教师设计出一个固定的框架,学生在这样一个框架中较为被动的学习知识。而建构主义理论倡导教师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引导者、合作者,通过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来使其保持探究的热情,让学生在联系与思考两个过程中反复交替,最终实现知识的构建。

(三)学生是课堂中的主动构建者

建构主义要求学生能够自主完成任务,所以学生是课堂中的主动构建者,学生的主动性、探究意识都关系到构建的整体效果。学生要能够主动的探究、收集资料,对知识的构建有属于自己的方法,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来实现意义建构,能够灵活的把自己已有的知识融合到一起思考问题。

二、建构主义对教学环境的要求

(一)学习情境应有利于知识建构

知识是在情境中产生的,教学情境的设置对于教学来讲至关重要,所以教师必须要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的教学情境,以此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为构建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习过程中协作的贯穿

学习过程中的协作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协作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协作不仅对知识的构建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对问题的分析、学习情况的反馈等也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对于意义的建构是不可或缺的。

(三)注重协作过程中的交流

协作过程中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学生之间通过交流阐述自己对知识的见解,通过交流共同完成意义建构的目标。在交流的过程中找出统一的内容,在思想的碰撞与磨合过程中实现共同进步,对于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进程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四)意义建构是教学的最终目标

通过创造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性,使学生能够通过合作、探究对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性质以及内在的联系,最终能够实现意义构建,对事物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三、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小学数学课堂的设计

(一)创建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要努力为学生构建问题情境,通过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够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去构建自身的学习内容。教师在构建学习情境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保证课堂氛围的和谐性与民主性,让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下激发出最大的学习热情,拥有自主权,敢于提问并展示自己,有兴趣进行探究。作为教师而言,在创设具体的学习情境时,可以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当中。

例如,教师在讲解“圆的面积”一课时,就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创设问题情境。课件内容为:将一匹马用绳子拴在草地的木桩上,马边绕着树桩走边吃草,由这幅图教师向学生提问,根据这幅图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学生1提出马走一圈有多长;学生2提出马吃草的面积……学生通过教师所创设的情境,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学习兴趣高涨,思维被最大限度的调动了起来。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索

学习的目标是为了解决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学生可以结合自己所提出的问题来展开研究。这其中,学生是否真正做到了全身心的投入,是否对学习进行了有效的参与,直接决定了最终的教学和学习效果。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努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教师也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促进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沟通协作,共同解难

在解决自身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时,协作交流无疑是一项重要的手段。通过学生间、师生间的协作交流,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还有助于培训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有助于培养班级内学生的协作精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学生的协作交流创设条件。例如,在有关“长方形、正方形周长”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自主合作研究学习,找出计算周长的方法。在学生找出多种计算方法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得出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并分析最优方法。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也没有局限学生的思维,而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寻数学规律,学生自己发现,探索,分析,总结,归纳,无形中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养。再比如,当学生掌握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内容后,教师为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问题:本校操场长70米,宽40米,计划今年增加操场长20米,宽10米,求学校的操场扩建后今年的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动手画图计算。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在屏幕先出示了长70米,宽40米的长方形,再延长长方形的长与宽,得到新的长方形,将面积扩大的部分用阴影表示,则学生就很直观的发现,长方形面积扩大的部分并非是长20米,宽10米的长方形;教师引导学生看图思考,研究增加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利用多媒体直接形象的特点,很快通过协作交流,得出了多种计算方法。

(四)成果汇报,解决问题

学生在小组内通过小组学习对某一问题达成一致后,通过组长来总结小组的研究成果。在这里要注意到,教师对小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时,不应以对错区分,如要以是否合理来为学生提出建议,以此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锻炼。通过对学生思维科学有效的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考水平,通过长期坚持,学生必然会有所进步。例如,在教学84,教师就可以利用教具小棒,边操作边引导学生思考“8加几得10?再把4分成22,8210,10再加2等于12。”教师这种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不仅可以培训学生思维,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语言表达将思考过程叙述下来。

(五)加强实践,课外运用

在当今的教育发展中,除了要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还要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新课程标准强调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鼓励学生进行课外延伸,在课后能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通过对数学知识的实践应用,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例如,在进行“克与千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超市中了解各种物品的质量。

通过上述分析能够看出,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和作用,所以对于教师来讲,必须清楚如何优化课堂教学,如何采用高效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质量低下的问题。积极利用建构主义理论来对教学进行创新,一方面能够优化课堂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还能培养学生素质,促进个体的发展,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学生。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