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师生天地  教师风采

计量单位的认识教学之浅见

陈迎春

“计量单位的认识”是小学数学“数与代数”中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量,有长度、面积、体积、重量、时间、货币等。按理说,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听到、看到、用到的,应该比较容易教学,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不少学生学习的效果并不理想。因为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索过程建构起来的,但它在呈现时,常常省略了产生发展的曲折过程,以非常概括、严瑾的形式展现出来。而小学生由于感性知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学习起来会感到抽象困难,所以使得计量单位教学成为教学中的一大难点。下面就我在教学中,对于计量单位认识的教学谈谈我的理解和做法。

一、关于计量单位认识的教学要求

计量单位认识的教学要求,一般包括:使学生建立常用计量单位的观念(即表象),知道并逐步掌握有关单位间的进率,初步学会用所学的一些单位进行计量。其中首要的任务是使学生对计量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较鲜明的表象。做到了这一点,就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也有助于正确运用这些单位进行估测或实测。

当然,强调计量单位概念的重要性,并不是说对教材中出现的一切计量单位,不分主次,一概要求学生形成清晰的表象。首先,在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这方面要求的计量单位是: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知道1米、1厘米的实际长度”),重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时间单位时、分、秒(“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其次从计量科学的角度来看,上述单位中长度单位米、重量单位千克、时间单位秒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其他各种单位都是由基本单位和辅助单位导出的。因此,把这些基本单位的认识教学搞扎实些,有利于后面的学习。

对那些比较大的计量单位,如千米、吨,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初步建立表象的要求,但仍需要通过一些间接的手段,使学生获得一些感性认识或间接体验。

二、计量单位认识的教学思考

1、定位正确

感受与体验计量单位是这类课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时的难点,教学应着重于计量单位观念的建立。

不同的计量单位在观念建立上应有不同的目标定位。例如,一样物品大约重30克,学生的估计范围偏差可以大一些,甚至学生认为这件物品不会超过100克也是允许的,估计时不需要过于追求精确。再如,“吨的认识”,只要学生知道以某一物体为标准,类似这样的物体大约多少个为1吨左右即可。而在教学厘米、分米等计量单位时,需要比较精确的感知、体验,当然感知的数量不能过大。对于不同的计量单位,在目标定位时需要教师有不同的思考与把握,使得教学更为合理,学生的学习更为顺畅。

 2、素材简化

由于素材准备的复杂性,公开课上很少见到计量单位这类课的身影。有位老师曾多次执教计量单位内容的课,认为如何简化素材,使素材承载更多的学习任务,是教师必须要思考的内容,否则物品琳琅满目,效果却会适得其反。

例如,在教学“克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较好地建立质量观念,教师设计了如下的环节。(案例选自<小学数学教师>)

1) 先让学生猜猜学具盘中的橡皮有多重,随后告诉学生橡皮大约重10克,让他们静静地感受10克有多重。

2) 知道了橡皮大约重10克,学生对“克”有了初步的感受后,教师要求学生在学具盘中选一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说说有什么感觉(学具盘中大约重1克的物品有两个回形针和一颗花生)。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大约重1克。

3) 估一估学具盘中的橘子大约有多重(橘子大约重100克)。

4) 根据已经知道的物品来估计学具盘中火腿肠和沙包有多重(火腿肠40克、沙包250克)。要求:先自己估计,想想怎样估可以估得比较准确,再同桌交流,说说是怎么估的。

5) 课件出示棉花糖、新华字典的图片,说说这些物品可能有多重,并说明想法。

在上述教学环节中,教师准备了回形针、花生、橡皮、火腿肠、沙包等几样学具,并不复杂,也不需要刻意收集。教师在利用这些学具时,着力于如何去判定一个物品的质量范围、如何估可以估得比较准确。学具虽然简单,却承载着丰富的学习任务,有利于计量观念的建立。

 3.、比较参照

在计量单位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选择“参照物”的方法,找到一个物体,让它成为某一计量单位的代言或是比较的标准,让抽象的计量单位变得形象直观。

如教学“吨的认识”一课,出示练习:一辆坦克约重50(  )。

生:括号里填“千克”。

生:不对,括号里应该填“吨”。

师:为什么填“吨”而不填“千克”呢?

生:坦克很重的,应该用“吨”作单位。

生:坦克是铁做的,不可能只有50千克。

生:刚才孙老师说自己的体重是50千克,如果填“千克”的话,坦克就和孙老师一样重了,是不可能的。

在上述环节中,学生联系课堂中的体验活动,以教师的体重作为判断时的参照,合理地思考并解决了问题。类似在课堂中可供渗透的参照物有很多, 如1根中指的宽度大约为1厘米;2个回形针大约重1克;1个橘子大约重100克;书包大约重3千克;公交车两站路大约为1千米;中年级班里30个孩子的体重大约是1吨等。在教学中选择参照物来进行比较辨析,可以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计量单位观念,同时提升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多维体验

在数学学习体验中,不仅要求学生经历多样的活动,而且还需要通过这些活动引起学生的内心感受、反应和领悟,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形成深刻的体验。主要的体验活动可以有以下这些。

操作:教师在进行计量单位教学时,可以根据不同计量单位,组织学生进行听一听、看一看、画一画、掂一掂等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进行亲身体验,促使他们对计量单位有直接的感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操作过程中注意不能只操作一个计量单位的物体,可以感受一些叠加的过程,尤其是测量孩子身边最熟悉的物体的单位。这些体验可帮助学生有效积累经验,逐渐促进计量单位观念的建立。

估测:让学生在猜测数据与真实数据的反差中加深认识,从而获得实实在在的经历与感受。如“秒的认识”一课,在学生知道了1秒是多长时间、对几秒有了初步的感受以后,让学生估一估15秒、30秒是多长时间。估完后有的学生发现估计情况与事实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自然就会意识到问题所在,并进行及时的调整。反复调整的过程即是观念建立的过程。

推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推理活动,让学生在推理过程中思考相应计量单位的填写。如“毫米的认识”一课中,教师先介绍蚕的生长过程,而后让学生填表格:

生长过程出生   6天后   10天后   20天后    30天后

长度       1() 5() 1() 1()8() 3()

  在填写表格的过程中,学生需根据已知的信息去思考、判断,并进行合理的推理。在此过程中,计量单位的观念得到了有效的巩固。

5.辨析反思

没有思维的数学不是真正的数学,在计量单位的教学中,同样需要引导学生经常反思辨析。记得一次听“吨的认识”一课,教师在小结时问:说一说,哪些物体不能用吨作单位?于是学生一个劲地往质量比较轻的物体想:一桶矿泉水、一个书包、一只蚂蚁……这样的提问完全偏离了教学的重点,学生不经过思考就可以说出一大堆的答案,对于“吨”的观念的建立意义不大。

再回到前面“吨的认识”课前对话这一例子,一般教师让学生进行猜想后会忽视“修正猜想”这一教学环节,以至于到最后学生对“错误猜想”仍然记忆犹新,而把正确的结论忘得一干二净。而这位教师在课结束前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想一想,你刚才举的例子哪些一定不是1吨?学生结合课中的体验活动,反思先前的猜想,进行理性的辨析,得出“狐狸、高山、大米等的质量都不会是1吨”的结论。猜想之后的反思修正检验了体验的效度,让学生的数学思考走向深入,同时也很好地促进了计量单位观念的建立。

6、交流表述

教学计量单位,一方面要使学生理解计量单位的意义,另一方面还要使学生掌握它的文字表述方法。计量单位,在人与人的交流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广泛使用。要表述计量单位,进行量的书面交流,就要用到计量单位的表示方法。所以,教学计量单位必须教学计量单位的表示方法。

教学时在学生理解了计量单位的含义之后马上就要教学计量单位的表示方法。俗话说“趁热打铁”,它道出了人们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两个事物相隔的时间越短、越容易建立起二者的联系。在学生刚刚学习过计量单位的含义之后,立即学习计量单位的表示方法,容易把二者联系在一起,使二者成为一个统一体。

计量单位的表示有两种方法,即汉字表示和英文表示。由于低年级的小学生对英文的不习惯,使得他们不喜欢英文,不重视英文的表达方法,有的学生常常把英文表示的计量单位张冠李戴。为了引起学生的重视,要特别强调计量单位的英文表示方法。

计量单位的意义、中文表示、英文表示,实际上是一码事情,只不过出现的形式不同罢了。在教学时应该让学生把它们看成一个事物。教师要直言不讳地告诉学生,虽然教学的时候,这三者是分开讲的,但实际上它们是一回事。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只要谈及其中一者,都要能够联想到其他二者。也可以让学生用这三种形式表达同一个事物,使学生在表达事物的过程中渐渐地体会到三者的关系。

涉及计量单位内容的教学课时虽然不多,难度却不小。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认真分析学生学习中的困难所在,深入研究该类课教学的要点,着力于计量单位观念的建立,关注体验,关注思维,使学生学有所获。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