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一、学    科:科学

二、课例名称:《我们来造“环形山”》

三、执教教师:陈颖

四、课    型:科学实验课

五、年    级:六年级

六、教材版本:教育科学出版社

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

2 环形山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

过程与方法

1 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

2 根据现象推测环形山的成因。

3 学习合理地控制多种因素,创造性地用多种方法造“环形山”。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

2 能够大胆地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

3 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二)学生和内容分析:本课是六年级科学课程教材中《宇宙》单元的第三课,属于科学概念的学习内容。六年级学生对宇宙充满着神秘感,非常感兴趣。月球的有关事情,如月有阴晴圆缺、“环形山”等有所了解,有很多的问题需要他们反思、质疑、辩论,学生会在自己心中建立属于自己的判断标准,这是一个形成前概念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经历的是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合作交流、解释原因的思维过程,较好的想象能力、比较能力、推测能力是学生学习本课的基础。此课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用严谨的态度去构建科学的概念,体会科学槪念的建立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的,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教材中,《我们来造“环形山”》分三部分来进行教学,第一部分是让学生认识月球表面环形山的特点;第二部分是学生能合理地运用多种手段,制造“环形山”;第三部分是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大胆地推测环形山的成因。本教学内容安排在了解月球知识概况和月相变化之后,针对月球表面凹凸不平这一现象,继续开展更细、更具体的探究。环形山怎样形成的?怎样造?我造的“环形山”像不像?这给了小学生极大的联想空间和实践空间,并为后续的宇宙探究作了充分的铺垫。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方法:演示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谈话法、

   (五)教学手段:探究学习法

(六)板书设计:

我们来造“环形山”

特点 :分布杂乱随机             成因:    撞击

       数量多                             火山

       大小、深浅不一                     ……

  (七)PPT演示文稿(见附件)

  (八)课堂练习:实验记录单(见附件)

八、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认识环形山的特点

1 .看图,思考:为什么人们会将月球上的山脉称为环形山?

2 .分析图片:你可以说说这些环形山有何特点?

3 .小结环形山特点

(三)、分析原因、做出假设

1.谈话:除了环形山的特点外同学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2.学生猜测环形山形成的原因

3.看图片分析原因

()、设计方法,制造环形山

1.我们应该怎样验证这些假说呢?

2.组织班级讨论:小组验证什么假说? 选用什么材料?怎么做?

3.小组讨论 制订造环形山的计划

4.汇报计划,其他学生倾听并补充。

5.总结造环形山的方法。

6.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造环形山

()、交流,进一步完善环形山成因的假说。

1.交流:你们小组是用什么方法来造环形山的?在造环形山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

2. 看视频了解环形山形成的假说。

3.进一步完善环形山成因的假说:

如果让你到月球上去考察,你认为有哪些证据是需要进一步去寻找的?对学生的假说进行评价。

()、阅读有关环形山成因的资料,总结、评价。

1.请学生阅读书中的资料。

2.问:环形山的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3.科学家提出假说时用了哪些证据?

九、课后反思:教材中,《我们来造“环形山”》分三部分来进行教学,第一部分是让学生认识月球表面环形山的特点;第二部分是学生能合理地运用多种手段,制造“环形山”;第三部分是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大胆地推测环形山的成因。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也围绕这个总路线进行教学。教学每个环节,环环相扣。先让学生认识环形山,了解它的特点,然后对它形成的原因进行猜测,验证自己的猜测,最后通过阅读书本的资料了解环形山形成原因。本课课堂气氛较好,大部分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而且学生对内容较感兴趣,对于难点把握的较好,学生能参与到课堂中,教学有效率,在课堂中注重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学生各抒己见,而且课堂上注意给学生充分的鼓励与肯定,教学设计步骤清晰,理论联系实际,形象直观。完成了教学目标,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

但本堂课存在以下不足之处,对于这堂课我没有做到很好的拓展,其实环形山的成因,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特别明确的定论,只是有两种较为成熟的说法而已,但我本堂课的教学中似乎无意间给学生灌输了一种思想,让他们认为这两种说法到目前为止比较有理论支持的,给他们形成了一种心里定势。其实这是我最不愿看到的。在模拟实验时虽然书上也根据目前的理论,模拟了撞击说和火山喷发说。对于六年级的孩子,他们完全有可能有自己的观点,他们的思维有时会很独特,应该在条件与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开拓他们的思维,活跃课堂的氛围,充分激起他们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的兴趣。在课后,最好再给他们留些疑问,靠他们自己通过查阅资料,课后交流去解决。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让学生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与客观事实是有一定差距的,鼓励他们为追求真理不断去探索。

成功的教学需要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科学教学不是以传授现成知识为目的,而应着眼于学生的认知过程上,注重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和运用知识的实践活动,只有当兴趣成为学生打开科学殿堂的金钥匙,让他们亲历探究实践,才能享受到科学本身的神奇魅力。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逐步改进自己不足的地方,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十、课例点评:“我们来造环形山”是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单元的第三课。这课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月球的地形特征一环形山”;第二部分是环形山;第三部分是推测环形山的成因”;第四部分是阅读资料一环形山的成因。本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用造环形山的活动来帮助他们认识环形山,重点不是让学生真正找到环形山的形成原因,而是如何造一个相似的环形山,在造山过程中有所思,有所悟,能做出有根据的推测。

科学实验不仅在于学生动手,更重要的还是在于学生科学思维的训练。实验前让学生讨论环形山可能是怎样形成的,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模拟,造山时要注意什么?设计了两种方法:由内向外的喷射法和由外向内的撞击法。准备的材料有沙、细石子、皮球、小铁球、玻璃球、注射器等也是引导学生从这两种方法上考虑。用两种方法造环形山,自然会让学生联系到环形山成因的两种学说一火山喷发说和撞击说。让学生根据实验的情况开展对这两种学说的分析和讨论,有助于学生理解环形山的成因,但这样的设计可能也框死了学生的思维,所以在实验之后,还应让学生说说你还想到了怎么做?还有可能会怎么形成等等。

“成功的教学需要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关环形山的成因,无论是撞击说也好,喷发说也好,也只不过是科学家的猜测,我们的教学不能给学生的思维予以框死,对于六年级的孩子,让他们自己去推测,应当鼓励学生去怀疑科学家的推测,开拓思维,激起他们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的兴趣。这是本课教学比较难以处理好的一个地方。

总之,这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认识自然规律、探索自然变化的原因、推测、建立模型、验证(实验获得结果、科学家的研究成果),结论也是一种推测,学生需要想象、归纳、推测。值得肯定的是:①选择材料较好;②引导学生在模拟时很到位;③用因果关系归纳法来引导学生、找出推测的理由。而推测是基于学生的发散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