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师生天地  教师风采

 

《渔舟唱晚》教学案例

执教:福建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陈晓梅

微信图片_20191117213245

 

 

教材分析

《渔舟唱晚》系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课欣赏曲,选用作品源自教材,音源选自网络。《渔舟唱晚》是一首古筝独奏曲,它的标题选择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乐曲的意境优美,好像是一副水墨画,它表现了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映照在湖面上,远处青山朦朦、白帆点点,随风飘来阵阵欢快的渔歌声,渐渐地,歌声远去,湖边只留下了一片寂静。

全曲共分三段。第一段慢板奏出了悠扬而富于歌唱性的旋律,配合左手揉、吟等装饰手法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感受和对湖滨晚景的赞美。第二段音乐速度加快,旋律从第一段上下八度跳进的曲调中发展而来。从全曲上看,“徽”音是旋律的中心音,在这段中用了清角音(4),出现了暂时的离调,转入下属调,形成对比和变化,形象地表现了渔夫荡桨欢歌、破浪行舟的欢乐情绪。第三段快板,奏出一连串模进音符,形象地表现了荡桨声、摇橹声和浪花飞溅声。随着音乐的发展,音乐速度逐步加快,力度加强。同时,作品运用古筝独特的演奏方法花指表现出渔舟近岸、渔歌飞扬的情景。尾声音乐在高潮处突然收住,尾声旋律缓缓流出,这是第二段旋律中一个乐句的缩奏,最后结束在宫音上。力度减弱,好像最后一个涟漪消失在月色之中,湖边只留下一片幽静,意境深远。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欣赏乐曲《渔舟唱晚》。

教学目标:

1.在聆听、律动、哼唱等体验活动中,感受乐曲的意韵美以及乐曲所表现的音乐形象,产生进一步聆听古典音乐的愿望。

2.能够听辨和听记乐曲的第二主题和第三主题。

3.认识弹拨乐器古筝,了解古筝演奏的基本技法。

教学重点:

能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并能听辨第二主题和第三主题。

教学难点:

听辨主题中古筝颤音、花指技法。

教学过程:

一、完整聆听

1.聆听全曲

教师:“听说我们班的同学音乐素养特别好,老师想考考大家,请听一首音乐作品,听完告诉老师音乐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什么样的画面?”

学生:音乐非常优美,我仿佛看到了西湖划船的画面。

教师:其他同学有不同感受吗?

学生:我的感受是欢快活泼地!

教师:同学们都能说出自己听完音乐的感受,你能听出音乐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吗?

教师:大家都听出是古筝演奏的,根据音乐带给你的画面感,你会为这首乐曲取个什么样的名字呢?

学生:我给乐曲取名《高山流水》。

学生:我认为可以取名《漫步森林中》。

设计意图:从乐曲声韵入手,以最优质的音源刺激感官,让学生调动自己的联觉去欣赏音乐,展开联想,整体感受乐曲的情绪、韵味及乐器音色等。】

教师:你们的想象力都非常丰富,这是著名的作曲家娄树华先生创作的一首乐曲,它是我国的民族乐器古筝演奏的,你们了解古筝吗?

2.介绍古筝

教师:“古筝是古老的汉民族乐器,它已经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了,哪位同学愿意上来体验一下古筝的音色吗?(请个别学生上台弹拨)

教师:“同学们看到了古筝可以弹,可以拨,因此我们说古筝是一件弹拨乐器,它的音色优美清亮,一会儿我们可以跟着音乐进一步了解古筝。

教师:“刚才有的同学说着音乐是优美抒情的,有的同学说音乐是欢快活泼的,到底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到音乐里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观察和体验,了解古筝,认识古筝这一古老的乐器,为之后的聆听与学习做好铺垫。

二、分段聆听

(一)聆听《渔舟唱晚》第一乐段

1.聆听音频第一乐段

教师:请同学们听这一段音乐,你觉得音乐表现了什么样的画面?你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动作和乐表现吗?

学生各抒己见。(预设画面:划船、打太极、练书法、小河流水等。)

2.体验A主题(聆听A主题音乐,教师选用23个学生编创的动作与学生共同体验)

教师:这位同学说音乐适合打太极时的画面,那么我们边听音乐边模仿打太极动作吧。(师生和乐模拟打太极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动作体验音乐,旨在链接音乐与生活的联系,同时不断熟悉A主题旋律。】

3.弹唱主题,了解古筝技法。(出示A主题)

   

 渔舟唱晚

教师:刚才体验的音乐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A主题,现在请同学们听老师边弹边唱,听的过程中注意观察老师的左手,思考左手动作跟音乐有哪些联系呢?

学生:老师的左手在颤动,声音也有颤动的感觉。

教师:你说的“颤动”就是古筝的颤音,这也是古筝常用的技法,按、揉、吟、颤(教师分别示范后板书),通过揉弦、颤音等技法,将右手弹奏的余音延伸出去,这样能使音乐听起来更有韵味儿,哪位同学想上来试试呢?

4.体验颤音

教师:左手立在琴弦上,与琴弦呈90°,右手弹奏后,左手轻轻地颤动琴弦,将余音扩散出去……(教师示范),请同学们伸出左手,用左手指尖点右手手指,轻轻颤动感受颤音,我们边颤动边唱主题A

设计意图:在模拟颤音过程中了解古筝技法揉弦、颤音,模仿古筝的韵味哼唱主题A旋律,学生兴趣盎然,音乐主题记忆与音色听辨有效。】

5.听辨音色

教师:体验了古筝的颤音,老师想用钢琴演奏这段旋律,听听钢琴演奏与古筝演奏有什么区别呢?

学生:古筝弹奏更有韵味。

教师:你说的特别好,古筝这一古老的乐器弹奏听起来更有韵味儿,同学们可以跟着老师的古筝弹奏一起唱一唱A主题吗?记得要带着颤音的感觉来演唱。

设计意图:在模拟揉弦中了解颤音技法,在反复聆听中感受古曲的意韵美,在音色的对比聆听中,记忆古筝这一古老乐器的特点。】

(二)聆听《渔舟唱晚》第二乐段

1.聆听第二乐段

教师:接来下我们继续聆听下一段音乐,哪个乐句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呢?(主题处教师画图谱)

         渔舟唱晚图谱

 

 

学生:重复两次那一句印象最深刻。

2.复听

教师:我们再来听一次这个乐段音乐,听到熟悉乐句时伸出小手边跟老师书空图谱边用哼唱。

3.唱主题B.

教师:我们画图谱的这个乐句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主题B(出示主题),我们已经用画图谱的方法体验了这个主题,现在同学们能不能跟着古筝直接唱这个主题呢?唱的同时思考一下,这个乐句在旋律走向上有什么特点呢?

渔舟唱晚第二主题

学生:旋律像在走楼梯的感觉。

学生:旋律在往下走。

教师:这是音乐家创作音乐的一种方法,叫模进。(出示纵向排列谱)

 

 

                 微信图片《渔舟唱晚二主题纵向图新

 

4.再次唱主题

教师:我们再来唱一遍主题吧,体验一下模进的创作手法,可以边唱边边用身体动作表示。(学生摇头换脑或其它动作)

设计意图:在聆听、哼唱、画图形谱等实践活动中体验主题B的旋律走向,感知模进创作手法的同时熟悉主题、记忆主题。】

(三)聆听《渔舟唱晚》第三乐段

1.完整聆听第三乐段

教师:我们继续欣赏乐曲的下一个乐段,对比前面的两段音乐它有什么不同呢?(速度越来越快)在这段音乐里,反复运用了古筝的一种技法,你能听出这种技法是怎样演奏的吗?(学生各抒己见)

2.体验花指技法

教师:你能听出这个演奏方式,你的耳朵真灵!哪位同学愿意上来试试呢?(邀请两个学生分别体验花指奏法。)

教师:这两位同学做得很好!这个技法在古筝里叫做花指,刮奏的一种,用*表示。

①学生模拟花指演奏

教师:我们先拿出右手,握成拳头慢慢松开呈圆形,虎口打开,大拇指关节立起来,轻轻地用右手大拇指在古筝弦上向前推动。

②学生模拟花指演奏声音

教师:我想和大家玩一个接龙游戏,老师弹唱这个主题旋律,同学们在花指的地方用“嘚儿”接龙哼唱,大家边哼唱边试着在左手掌上模拟刮奏,注意轻声唱“嘚——”。

设计意图:用象声词“嘚儿”模拟花指演奏的声音,学生兴趣浓厚,反复哼唱“嘚儿”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记忆古筝花指技法,熟悉主题C,情韵表达炙热真实。】

3.出示主题

教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C主题,大家能不能唱一唱呢?花指可以继续用“嘚儿”哼唱。

花指快板主题

4.感受C主题速度变化

教师:同学们已经会唱这个主题了,现在老师完整把刚才这段音乐弹奏一遍,你能听出主题C一共出现了几次呢?每一次都有什么变化呢?(教师完整弹奏第三乐段旋律。)

学生:主题C出现了三次,一次比一次快。

教师:这位同学说的特别好,大家能不能唱出主题的变化呢?

5.感受五声调试

教师:主题第三次出现时,同学们是不是觉得唱有点困难呢?是啊,因为速度太快了,老师教给大家一个秘诀,第三次主题出现时可以这样唱 。(ppt出示主干音1  6  2  1  3  2  5  3…… 教师弹奏。)

教师:我们用这种唱主干音的方法再试一次吧,唱的时候注意观察,这条旋律有什么特点呢?我们学过的唱名在这条旋律里都出现吗?(教师快速弹奏主题C。)

学生:少了两个音,旋律里只有1 2 3 5 6五个音。

教师:对了!这一主题用的是我们中国传统的五声调式,只用五个音写成的,让我们一起体验一下五声调式吧!

6.体验尾声

教师:听到这里你们觉得乐曲结束了吗?

教师:音乐还没有结束,作曲家还创作了这样的乐句。(PPT播放音频)

教师:这就是作品的尾声。

7.出示课题,完整聆听。

教师:刚才我们分段聆听的音乐组成了这首乐曲,大家都根据自己的联想为歌曲取了好听的名字,作曲家娄数华先生也为作品取了个好听的名字——《渔舟唱晚》,他通过音乐描绘了夕阳西下,渔夫捕鱼满载而归的丰收场面。现在让我们完整聆听全曲,观赏演奏,听到熟悉的主题时大家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动作表示出来。(播放演奏视频)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对比聆听过程中发现主题C的速度变化,在花指哼唱体验中让学生感知旋律走向,速度变化,学生在动、唱、听等体验活动中理解歌曲的意韵,降低乐曲学习难点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听辨能力。】

三、拓展

教师:《渔舟唱晚》发展至今,古今中外的作曲家都把它改编成不同乐器演奏版本的音乐。现在请你们聆听这一段音乐,你能听出它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吗?你能听出熟悉的主题吗?(播放小提琴演奏的主题B音乐。)

学生哼唱主题B旋律。

四、结课

教师:《渔舟唱晚》不仅只是古筝独奏、小提琴独奏,还有二胡、琵琶等乐器演奏的。同学可以下载聆听,感受一下不同乐器演奏相同作品带来的不同感觉。

 

教后反思

《渔舟唱晚》是一首古筝独奏曲,乐曲意境优美,古朴典雅的古筝音色与旋律合成了一副流动的水墨画,如此优美的乐曲最忌说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突出音乐音响的声韵弥漫,用哼唱、律动、图谱等有效的方法引领学生沉浸在音乐中,感受乐曲的意韵美以及乐曲所表现的音乐形象,产生进一步聆听古典音乐的愿望。

首先,笔者遵循总——分——总的欣赏教学法,先是纯音乐的安静聆听,听出音乐的总体情绪,听出主奏乐器,听出画面感,尤其在感受情绪与画面感时,笔者充分尊重学生的音乐感受。然后分段聆听,体验古筝技法的同时感受不同乐段的主题,哼唱不同的主题,记忆B主题旋律。最后再完整听赏全曲,观看演奏视频,发挥视听联觉的作用,让学生在进一步熟悉主题的基础上了解作品结构。

蒲柏声说:“音乐只对安宁的心境最具魅力。”《渔舟唱晚》作为一首经典的民族乐曲,安静认真地聆听尤为重要。笔者通过身体动作、画图谱、哼唱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体验音乐后,不忘安排学生安静聆听音乐的机会,培养学生安静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如导入环节的闭眼聆听,出示课题时的再次完整聆听,拓展环节的安静聆听等。

音乐缘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音乐,本课笔者力图架起音乐与生活的桥梁,如第一乐段的感受体验,笔者设问直抵生活场景:“听到这样的音乐,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什么样的画面呢?”有的学生说仿佛看到了划船的画面,有的同学说仿佛在森林漫步,有的同学说仿佛在练习太极拳……学生所言皆符合音乐表现的画面感。此时趁机选择学生描述的动作体验音乐,经过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反复聆听及体验后,学生内化感受音乐,外化表达情感。

值得一提的是,A主题旋律的音色听辨,笔者分别用古筝和钢琴弹奏,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出钢琴弹奏缺乏一种古朴的韵味,这韵味就是古筝和旋律组织的完美结合,在这样对比聆听过程中,学生对作品的意韵理解水到渠成。如果再次执教这节课,笔者将更加重视音乐的聆听与体验,少一些教师自身的哼唱与带唱,以确保学生感受体验古韵悠悠的作品风格。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