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师项目式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
福建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吴回春
【摘要】
项目式教学侧重于从问题出发,以学生为主体,让教师发挥良好的指导作用。本文将从项目式教学的背景、理论基础、实施的策略和内容等方面开展研究,探寻项目式教学的合理性和意义,形成可迁移的科学教学策略范例,以期对广大教师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小学科学 项目式教学 策略研究
【正文】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理解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需要综合运用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方法。”小学科学作为一门跨领域的学科,非常适合开展项目式教学的。项目式教学具有很强的建构主义导向并着重于学生的兴趣,它强调从事实的教学过渡到概念的教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与科学教学所追求的学习理念是一致的。将项目式教学运用到科学中可以优化科学教学模式,使科学教学卓有成效。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项目式教学的相关思想产生于十六世纪的意大利,从教育学的渊源来看,项目式教学之思想源于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做中学”的经验学习。当前世界强国都将教育目标聚焦在学生的核心素养上,关键能力需要通过学会“做事”的项目来实现,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需要通过学会“做人”的项目来培养。[①]通过项目式教学能够解决真实情景中的复杂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动手能力与批判性思维等核心素养。
二、项目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
该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他提倡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积极建构。项目式教学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支撑,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项目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驱动问题和团队协作来引导学习者发现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完成对知识的构建。
(二)情境学习
另一理论基础是情境学习理论。它是由美国学者让•莱夫和爱丁纳•温格在1990年前提出的,他们认为知识是在具体的情境中构建的。在项目式教学中,项目对象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实际生活中选择的,学生面对真实的问题情境,通过不断地学习实践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经验,培养了探索能力。
三、当前课堂学习存在着几大困境
当我们真正坐在学生的身边,开展课堂观察就会发现并非所有的学生在课堂中都经历了真实的学习。目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出现了以下几种乱象:一是被动性学习。他们似乎在学习,假装理解,但不是自己真正的问题,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二是机械式学习。他们对考试无关的学习内容没有兴趣,很少思考知识间的联系和应用,所学也难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三是自私性学习。他们只认为自己的成就是最重要的,而同龄人的学习与自己无关。
学生失去了创造性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恰恰是我们教育中的核心素养。项目式教学就是一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能力的教学策略。通过设计一个项目教学的单元或是整合一个单元的几个部分,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学科和现实世界的真实工作任务来思考、创作,并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期待教师在项目学习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尝试通过教与学的改变,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1]
四、项目式教学实施的策略和具体内容
项目式教学是强调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启发式教学。[2]现在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权威,更多的是项目的引导者。因此将小学科学教学项目式教学定义为:以学生为中心,以科学为基础的学科,致力于在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的项目教学。
(一)项目式教学实施策略
本文参考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教师个案对其项目式教学中的关键策略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意在优化项目式教学策略,形成可迁移的科学教学策略范例,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1、问题驱动学习
核心概念的获得来源于对问题的认识和解决的过程,通过营造真实或模拟的情境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或认知冲突,提出驱动性问题。
2、回顾与建构
是让学生回顾以往所学知识或已有经验,通过多种方式探究收集相关背景信息,探索问题和已有经验、将要学习的核心知识间的联系。
3、组建项目团队
统筹考虑学生的水平差异、兴趣特点等因素组成项目团队;明确分工,讨论设计草图和制作模型,形成探索问题解决的路径和初步成果。
4、实施与评价
教师要逐步地引导学生开展项目式教学活动;项目团队既要接受同伴、教师或外部专家的建议与评价,也要对他人的成果进行评价,综合各方面的建议、修订成果。
5、展示与汇报
组织开展作品展示、成果汇报,组内、组间开展互评;项目团队借助成果展示进行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总结。
6、反思与迁移
反思项目式教学中的目标达成情况,接受总结性评价,并分享在类似的新情境中的迁移与运用。
(二)联系日常教学实践,开展多种形式的项目式教学活动
从各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知水平出发,开展了一些主题性的教学活动。专题可由学生自主选择,也可由教师确定,但最好是选择一些实践操作性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3]以团队合作形式,广泛联系生活实际,自主探究,不断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项目情景化:结合社区环境,配合社会活动,开展实践调查研究
课外组织学生进行社区健康调查和住宅区访问,以了解家庭垃圾的分类。组织学生深入市场超市开展食品安全等调查活动,结合当地气候、环境等自然条件,开展生态环境调查研究,科学教师要善于设置情境问题,布置项目式教学任务,让学生通过访问,调查和数据学习等各种渠道进行实际调查研究,编写相关调查报告。
2、项目主题化:开展素质拓展主题课程项目
近几年学校为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围绕核心素养从整体布局,尝试变革师资结构,丰富课程内容,从全方位构建立体化的包含体育与健康,数学和科学五个主要领域的智慧 - 成长”课程体系。全校性地开展素质拓展主题课程项目,比如诺贝尔趣味科学小实验、文学素养熏陶、英语情景剧表演等内容,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学习活动,发展了创新能力,开阔了视野,提升了科学素养,促进项目式教学活动的进一步深入。
3、项目生活化:将课堂教学生活化,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
结合课堂教学,目前三四年级教学中生物领域部分关于如何种植植物和养蚕等课程内容,既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观察比较进行记录。更多地让许多学生在家中开展项目式种植活动,并做好了它们发芽、成长、开花、结果的记录;让许多学生在平常养蚕实践中详细记录蚕宝宝从小到大再到吐丝作茧生长的全过程。这样把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能力,为学生开展项目式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项目式学习生活化。
4、项目实践化:开展实地考察,培养实践探究能力
目前,学校组织学生外出开展研学活动,这是有效利用自然环境充分发展科学教学的好机会。出发前先让学生明确一些研究项目,到达目的地后,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项目式研究活动,各小组要完成自己的研究任务,最终形成研究报告或者是整理好的实物作品。
参考文献:
[1]高军玉.小学项目学习课程的整体研究与实践[J].学与教,2016,(05):38-40
[2]]姚毅锋.批判性思维在小学项目式学习中的实践分享[J].课题研究,2019,(07):05-06
[3]贺伟.研究性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J].新课程(上),2016,(1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