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帮孩子把好成长的舵
——小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内容提要】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也是祖国的希望,心理健康教育是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础环节。小学生的交往对象主要是父母、教师和同伴,但其交往关系和性质完全不同。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渴求平等的交往关系。孩子间的人际交往逐渐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德育;人际交往;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中也日益受到重视。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是要树立现代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促进小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创设和谐的教育环境,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小学生日常生活中,促进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从近年的工作中,我发现,小学生在人际交往的各个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我们都知道,人离开了社会是不能独立存在的。生活在一个群体之中的个体,总会同他人建立各种各样的联系,发生相互作用,产生人际交往。而人与人之间这种相互交往、联系、影响的关系就称为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对人的心理卫生与健康有重要的影响,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源。小学生主要的生活群体是家庭和班集体,学生离开了家庭和班集体无法存在,学生是生活在家庭和班集体中的一份子,要与家庭中的年龄不同的长辈、班级中性格各异的同学相处,形成相互间的交往,这就产生了小学生的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不仅是维护和发展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而且是形成舆论、时尚、士气等社会发展现象的前提,同时也是个体心理正常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正是由于人们不断地进行人际交往,传播社会思想,吸收有关信息,才使得个体心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人格不断得到完善。与儿童成长其他年龄段相同,小学儿童的交往对象主要是父母、教师和同伴,但其交往关系和性质却与其他时期有完全不同的特点。随着小学儿童独立性和批判性的不断增长,小学儿童与父母、教师的关系从依赖开始走向自主,从对成人权威的完全信服到开始表现富有批判性的怀疑和思考,与此同时,具有更加平等关系的同伴交往日益在儿童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对儿童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通过与
为此,我就小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的原因进行初步分析。
首先,自身因素。
1、出生于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有特别强的好胜心,而好胜心多次受到挫折后,很容易就认为“自己再怎么努力也追不上别人”。造成不愿与同学、老师、家长交流,这些学生往往因学习不努力,纪律散漫等原因受到老师、家长的指责、批评,久而久之自尊心被冷嘲热讽、无端指责所泯灭,产生了心理上的不平衡,并形成了自卑、孤僻的性格。
2、有的孩子由于各种原因经常受到老师、家长的批评,导致他们总感到自己什么事都做不好,以致对自己没有信心,做事时羞怯、慌张,表现出心胸狭窄,脾气暴躁。再加上小学生年龄偏小,难以全面地看待自己,无法看到自己身上存在着缺点的同时,也存在着优点,这些都造成了孩子易自卑的原因。
3、小学高年级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他们逐渐摆脱了对外部的依赖,能发现自己与其他同龄人之间的心理差异,意识到自己有与别人不同的感受,并产生了了解别人内心世界的愿望和需要。同时他们更关心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重视他人的评价。他们心中开始有秘密,但又不愿意告诉别人,产生了一种封闭心理。
其次,家庭环境因素。
1、幼儿时期,儿童长时间地与自己的父母待在一起,与其相关的几乎所有事情包括吃什么、玩什么、穿什么衣服等都由父母替其做主,甚至到了小学,仍有父母包办孩子的所有事情,剥夺了孩子在一些小事上自己做主的权利,这就养成了子女对父母高度的依赖感,导致部分孩子进入小学后,仍无法将自己从这种依赖感中解脱出来,只信任自己的父母,而对身边的同学抱有戒心,不懂得如何放开心胸去信任别人。
2、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家长尤其是祖辈过分地呵护,甚至是过于溺爱、过于迁就孩子,对孩子提出的要求一味地予以满足,导致孩子形成了“我是老大,谁都得听我的”心理定势。家庭的生活环境使这些独生子女养成了固执、自私的性格特点,在学校里要求其他人也像在家里一样对待他,可身边的同学同样是在呵护中长大的,人人都很要强,这就导致孩子心里不平衡,并表现出嫉妒心理。
3、独生子女从小在家庭里一个人长大,缺乏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导致了孩子在校园内进行群体生活时,仍一贯在家里的蛮横、骄气,表现出霸道,唯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别人、不能容人,缺乏团结合作的精神。
4、有部分的家庭父母关系不良或父母离异,给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创伤,使孩子长期处于苦闷状态,心情郁闷,且没有安全感,从而使孩子产生了冷漠、胆怯等的不良心理状况。
再次,学校环境因素。
1、在学校里,学习成绩仍然是衡量一个学生是好是坏的重要标准。老师迫于来自各方面的各种压力,往往只重视学业成绩,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明显不足。
2、在学生的眼中,老师就是权威,大部分学生对老师说的话言听计从,但教师与学生之间人格上的不平等关系仍然存在,老师很难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伤害了学生的自尊,而往往一些无意识的语言正是对学生造成了深刻的伤害。小学生的心理发育尚不成熟,老师一句“你真笨,怎么教都不会”、“你是不是智商有问题啊”等等,都会给孩子带来无形的精神压力,从而造成学生人际交往的障碍。
以上这些原因,都直接影响着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状况,教师和家长必须协起手来共同努力,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帮助他们走出误区,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让孩子以健康的状态投入学习和生活。
针对以上造成小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因素,提出以下几点可供参考的方法:
(1)家庭方面。
①改变以往一味溺爱孩子的方式,以民主的态度对待孩子,家庭里有问题需要解决时,也参考孩子的意见,给孩子独立思考的余地,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家庭的一份子,需要对家庭负责,以此培养孩子的责任心。②对孩子提出的无理要求则给予坚决地拒绝,并加以批评,让孩子学会分清是非对错。③从小就多为孩子创造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让他们在交往的过程中自己掌握相处之道,懂得谦让,学会解决矛盾的方法,在遇到困难时家长要多指导和鼓励。④当孩子犯错误时,不可一味地责骂,可先从整件事情的过程中找出孩子做得正确的地方加以肯定,之后再指出孩子的失误,这样孩子更容易放下抵触的情绪,接受家长的批评,同时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
(2)教师方面。
①教师只有以满腔热情去爱孩子,关心孩子,孩子才信任你。因此,工作中,教师应注重用真情实感引燃学生心灵的火焰,孩子生了病,端杯热水,递过药,温暖孩子因父母离异而冰冷的心;孩子生活上有了困难,伸过热情的双手,助孩子一臂之力,体会教师的一腔热情;孩子羞怯时,送去鼓励信任的目光,走出自我封闭的圈子,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有自卑感、心胸狭窄、自我封闭的学生慢慢地接近了老师,向老师吐露内心的想法,并诚恳地请老师帮帮自己。可见,学生冰冷的心被老师的真情所感化。亲其师而信其道,感情的交流是双向的,当学生体验到教师的一颗爱心,一腔诚意时,也会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者的教育,自然而然地乐于与之交往。
②每个孩子都是可爱的,他们的身上存在着许多闪光的因素,教师要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就要善于捕捉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对于自卑、胆怯的孩子,教师不能对他们说“你怎么总是这样”,“你什么也做不好”等结论性的话语,因为时间长了,会使学生感到自己是“无用的人”、“己不如人”,从而破罐子破摔。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机会,让学生在自己特有的优势方面,如体育运动、集体劳动等方面充分地满足自我表现欲。对于那些有自卑感的学生,无论是课上、课下,都多给他们一些关注,随时捕捉机会,让他们展示自己,并不失时机地表杨,肯定进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教师抓住学生的长处,哪怕每一个细小的进步去赞美学生,学生会感到一种满足,会对自己增强自信心,会认为自己也有优点。当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表现欲得到充分的满足,从而自卑感就会逐渐减弱,会重新全面地审视自己,从而增强学生与人交往的自信心。
③重视心理健康课的教学。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通过德育课来进行,主要可通过游戏、故事等形式让孩子明白生活中的道理,学会让自己保持健康的心态。教师还可利用心健课的教学形式创设让学生增强自信心的游戏,如“我的闪光点”游戏。该游戏为全班每位学生准备闪光点卡片,卡片在全班轮传一周,请每位同学都为卡片主人写上一个闪光点,当卡片传回自己手里时,每位同学都能看到全班同学为自己收集的优点。该游戏能让许多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发现自己身上原先未曾发现的优点,重拾信心,做回快乐的人,以自信饱满的状态投入到人际交往中。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也是祖国的希望,心理健康教育是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础环节。这项教育要从学校做起,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德育课堂,使少年儿童在自我认识中达到自我完善。同时拓宽德育渠道,密切加强与家庭的沟通和联系,给学生创造轻松、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孩子在家庭和学校的协调配合下,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