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师生天地  教师风采

 

坊巷家风的传承与价值:以福州三坊七巷为例

陈粮宜

(福建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福建福州 350008

 

  家风是家庭的精神内核。福州三坊七巷家风以家训、家规、家书、家谱与先辈著作为传承介质,为后世领悟与延续家风精髓提供窗口。修德、孝悌、养生、治学、处事等方面的人生智慧与经验是三坊七巷家风的核心内容,既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又呈现出独特的文化内涵,对个人、家庭以及社会层面的相关思考与实践具有正向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家风;家训;传承;三坊七巷

 

优良的家风是社会和谐、国家发展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优良家风的建设与传承,他强调:“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全社会的好风气。”回顾历史,古代先贤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对营造、传承优良家风的看法。《大学》有言“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这是宏观的家国思想。而“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则是个人修身处世的家庭训诫。可见,优良的家风无论是对个人的成长还是对社会的持续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福州三坊七巷的优良家风为考察对象,呈现三坊七巷家风传承的介质,理解三坊七巷家风传承的核心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三坊七巷家风传承的时代价值。

一、三坊七巷及其家风传承概况

三坊七巷位于福州市鼓楼区,占地约四十公顷,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坊七巷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独特的学术参考价值被誉为“里坊制度活化石”、“明清建筑博物馆”。三坊七巷自晋、唐形成起,曾涌现了数百位进士、举人,是我国历史名人高度密集的文化街区。[1]近代名人如虎门销烟林则徐、船政大臣沈葆桢、《天演论》译者严复、革命烈士林觉民等,对中国近代史进程有着重要的影响。[2]习近平总书记曾为《福州古厝》作序曰: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3]可见,三坊七巷作为古厝代表的意义与价值。

家风是指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为人之道、处世之道、治学之道等的综合,在家训、家规、家书等载体中得到体现,具有传承性、时代性和多样性等特征。[4]三坊七巷是先贤扎堆聚居的最具代表性的场所之一。在历史过程中,坊巷人家形成了世代相传的优秀精神品质,血脉与文脉得到持续地、顽强地、可见地延续,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三坊七巷先贤对家风的维护与传承极其重视,有言如甘国宝之“勿坠家声”、叶观国之“忠厚传家,读书守法”等,可见一斑。目前三坊七巷已开辟独立的“三坊七巷名人家风家训馆”、出版《三坊七巷名人家风家训》并举办各类学习、宣传活动,以弘扬优良家风、彰显时代精神。[5]

三坊七巷家风以儒家学说为理论与思想基础。儒家学说在修身养家、处事涉世等方面的规定与阐述为三坊七巷家风的形成、更新与传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理论支持。三坊七巷先贤对儒业儒风的重视在家风传承中占据核心位置,体现于“吾家世守儒风”(林春溥)、“我家本儒术”(黄任)、“恪守家风,克昌厥后。敬承儒业,志在修齐”(李宗言)等言。对儒家学说的领悟与实践使三坊七巷家风保持动态的生命力,为不同时代提供相适应的、可资借鉴的文化资源。

二、三坊七巷家风传承的介质

(一)家训

家训是家庭或家族中用以劝勉与教戒的格言警句,承担着重要的教育职能。[6]家训的内容可以是先辈的经验总结,也可以是经史典籍的名言,表达先辈对后辈的要求或期盼。历史上闻名于世的家训有颜之推《颜氏家训》、朱柏庐《朱子家训》等。三坊七巷中较为著名的是曾氏家族的《曾氏家训》。《曾氏家训》内容涵盖面极广,包括《警己篇》《警学篇》《教孙篇》《居官篇》《治家篇》等名篇。曾氏名贤曾熙丙、曾庭龙、曾春晖等持续、稳定地传承着家训,并对其不断补充。

(二)家规

家规是家庭或家族的规矩,是家人或族人必须遵守的规范法度,具有立德树人的作用。[7]家规常以条目的形式出现,其不仅是对家人或族人的道德、行为约束,有的甚至具有法律的效应。[8]三坊七巷谢氏家族具有明文《十条家规》,其内容包括“遵宗敬祖知根源”、“敬老尊贤育人才”、“爱国爱家爱兄弟”等。我国著名作家谢冰心即为谢氏家族传人。

(三)家书

家书也称家信,是家庭或家族成员之间的书信往来。家书有利于巩固家庭或家族成员之间的联系,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育人功能。[9]有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可见家书的意义与价值。历史上著名的家书有《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曾居住于三坊七巷的明朝进士林瀚书写了《林瀚家书》,其中有语“汝诸兄弟聚散有期,而友恭之爱不可不笃……然此乃民彝[指人伦]所关,能警于心,是即学也。汝曹知其之。”林瀚在家书中语气平和然关心甚切,善诱子孙孝悌之道。

(四)家谱

家谱又称族谱或宗谱,指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其内容宏阔主要由谱名、谱序、谱论、恩荣录、世系等部分组成,是了解家族历史的一扇窗口。[10]家谱对于子孙后代追根溯源、铭记祖恩祖德有重要意义,同时具有家族制度研究、人口问题研究等方面的学术价值。三坊七巷著名的林氏家族刊有《濂江林氏家谱》,郭氏家族刊有《福州郭氏支谱》,这些家谱承载了祖先对后代的教诲与愿盼,也为后代承接祖先的精神文脉开辟了渠道。

(五)著作

先辈著作也是三坊七巷家风传承的主要介质之一,主要包括诗集、文集等。先辈在自己的著作中表达对子孙后代的劝勉或训诫,这在三坊七巷有关文本资料中是常见的。郭曾炘在著作《旧闻述德》中表达以俭德传家的意愿,如“俭于己,不俭人,为吾先世身教。”林佶在《朴学斋诗稿》中表达了对后代须勤奋苦读的训诫,如“吾宗世泽遗忠厚,只要安贫苦读书。”

家训、家规、家书、家谱以及先辈著作是三坊七巷家风传承的五种主要介质,通过这五种介质可以窥得三坊七巷家风的总体面貌。此外,三坊七巷家风传承的介质还有墓志铭(如叶申蔼《叶次幔邑侯墓志铭》) 、楹联(如梁章钜《楹联丛话》) 、牌匾(如乾隆御赐甘国宝“福”字匾)、笔记手抄(如董执谊所辑《格言丛钞》)等。这些介质为我们进一步理解三坊七巷家风的厚度与质感提供了实物渠道。

三、三坊七巷家风传承的关键词及其内涵

(一)修德

修德为三坊七巷先辈们所共同推崇。《濂江林氏家谱》载言“首尊祖,次修谱,次睦族,继之广睦、奉终,申以务学、谨行,归于修德、体仁。”体现出林氏家族对“德”的意义与价值的发掘。叶氏训言“申昌滋大,在于树德。”郭氏训言“子大立志,以德时守。”对“德”的重要性的认识始终摆在三坊七巷家风的第一位。

三坊七巷家风强调思想上的“德”需要转化为实践。如“居官则期有益于地方,居乡则期有济于乡党。”(叶申蔼)体现了利他的行为准则,无论为官与否,所做所为均要做对他人有利。“明善改过,利物济人,亦吾儒分内之事。”(林昌彝)体现了同样的利他价值观。“勿争利,勿争功,勿争名,勿争气。”(郭阶三)则体现了对名利的蔑视。

在“德”与科举功名的关系上,强调德为先,如叶申蔼有言“人先立品,其次通经以致用,科名迟速,可以不计。”在德与文艺的关系上,同样应将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置于文艺之前,如陈寿祺有言“慎取舍,依忠厚,而文艺其末也。”可见,三坊七巷先辈将修德看做是个人修养或从事社会活动的指导原则,将良好的思想道德作为为个人成长的基础。

(二)孝悌

孝悌是指个体对父母、兄弟姐妹的爱。孔子极其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仁之本”。关于对孝道的理解与实践,沈葆桢于家书中谈到“晨昏定省,吾弟之责,总以先意承志,使老人心神顺畅”孝顺、侍奉家中长辈应谨慎而贴心,落实到每一天的具体孝行中。林纾认为作为子女应为父母分担烦忧,更不能因为自身安全问题而使父母不安,如“且想少年人在外,欢天喜地,那解二亲有无穷之悬念。”这正与孔子所言“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相呼应契合。

关于悌道的理解与实践,林白水直言“古人把兄弟来比作手足,这真是绝顶聪明的人才,才能够找出这样绝妙的比喻来。”可见同胞关系的意义。但同胞之间的相处并非一帆风顺,何振岱于此多有见解,如“世间最难得者兄弟,诸儿虽各有疵病,然非绝不可语者……以彼之长辅我之短,复以我之长助彼之短,是兄弟而师友者也”同时,他也认为孝道与悌道是相黏连的,兄弟和睦是对父母孝的表达,如“兄弟和气,亲心乃安。”父母、兄弟姐妹具有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郭柏荫有言“家庭骨肉间,恩胜于义,必硁硁然计较短长,便与外人无异。”诠释了孝悌之道的内涵。

(三)养生

三坊七巷先辈重视人的养生之道与身体健康。如严复有言“须知人要乐生,以身体健康为第一要义。”这是十分理性的看法,身体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将生命健康视为第一是合情合理的。在具体的饮食起居上,张经对十岁的孩童训诫道“衣裳防太薄,梨栗[指零食]戒过丰”。林纾对后辈叮嘱道“望汝卫生无病”、“望汝饮食有常,不可多食,亦不可少食” 、“望汝勿与人争气,千万勿怒,怒则伤肝,脑易受病。” 、“起居留心,则不致冒暑伤寒,旋生疾病”。这字字句句均是先辈经年累月的经验总结,其中不乏科学的养生理念,如作息须规律、饮食须合理合量。

此外,董执谊从反面入手直指当时鸦片吸食风气的弊害,他认为“鸦片烟,不可吸。损精神,废事业。一时高兴,便亦成癖。受累终身,悔之无及。”董执谊对吸食鸦片的危害认识甚切。吸食鸦片不仅危害身体健康,还会导致精神乃至一生的崩溃。这对现代防毒品教育不无启示。

(四)治学

基于对读书学习的重要性的认识,董执谊认为“以教育遗子孙,为最上之产业。”何玉瑛强调读书学习要及时,因为“灵智日以窒,岁月日以驰”,体现了其对孩童学习关键期的认识。

对于治学的指导,三坊七巷前辈们留下了丰富的著述。治学应善于交流,如“读书识字在心悟,丽泽[指同辈相互切磋]观摩务要勤。”(林佶)治学应取法乎上,如“殖学精于勤,取法贵乎上……六经为根柢,诸史亦藩篱。”(何玉瑛)治学应勤奋但要适度,如“须知少年用功本甚佳事,但若为此转致体力受伤,便是愚事。”(严复)治学应谦虚,如“学问之道,惟虚受益。”(梁章钜)这些言论对个人提升学养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也有不少言论可参与当代教育热点的讨论。如“如训蒙则须循循善诱,不可一味夏楚收威。”体现了曾福谦对教师拥有适当惩戒权的支持。“大抵少年能以旅行观览山水名胜为乐,乃极佳事,因此中不但怡神遣日,且能增进许多阅历学问,激发多少志气。”严复此言可以为现代盛行的研学旅行做注释。“考试万不可一身试法,求荣反辱。”表达了曾福谦对考试作弊的反感。

(五)处事

处事指处理事情、事物的方式方法。三坊七巷先辈在待人接物、社会交往上积累了一定的处事经验。如处事应谨慎,事后反思弥补不了事前的疏漏,郭柏苍言到“事前一番检点,省得事后百般弥缝。一番检点,放手便是完全;百般弥缝,到底有破绽。”处事应有耐心,才能够等待至事情条理呈现的那一刻,郭柏荫言到“事有愈急愈不成者……能知静耐片时,便自头头是道。”郭柏荫同样认为处事应有辩证的智慧,即“君子处事接人,要使和中有介,若只一味圆光,其始不过通融,其渐必成油滑。”因此,在处事时须时刻拿捏分寸,防止油滑倾向的产生。

四、三坊七巷家风传承的时代价值

(一)个人层面 

对人的塑造是三坊七巷家风的重要内容。在思想上,优良的家风引领着个人三观的形塑。三坊七巷家风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现代观念的渗透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与支持,为个人融入社会建设配备思想武器。在实践上,三坊七巷家风在对个人修德、孝悌、养生、治学、处事等方面的实践具有参考意义,这些经验并非简单、直接地陈述,而是娓娓道来并辅以情理,后世子孙与读者可各取所需。

(二)家庭层面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三坊七巷优良家风对现代家庭建设有如下启示:家庭建设应以德为先,以德传家;父母长辈自身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子女提供良好的榜样,家风才有了源头活水并不断更新、传承;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应涉及生活的各方面,在不同阶段予以针对性的指导,不可重治学而轻处事、忽视养生健康知识的传递等。

(三)社会层面

以家风正社风是新时代家风建设的旨归。[11]正是千千万万个优良家风单位组成整个社会的优良风气。三坊七巷中的一坊一巷均有值得称道的名门家风,呈现燎原式的影响范围,向我们昭示了优良家风的社会辐射功能,是城市社区家风文化传播的典范。在具体内容上,对三坊七巷家风的研究与倡导有利于社会向德、向学、向孝悌氛围的营造,引领健康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郭秀清.“从小巷里走出的闽都巨人”——三坊七巷名人与福州传统教育培养模式的渊源探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4):71-74.

[2]  林山.走进古厝[J].求是,2016,(8)62.

[3]  习近平.《福州古厝》序[N]. 人民日报,2019-06-08(003).

[4]  林伯海,师晓娟.家风的意蕴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3(05):111-115.

[5]  三坊七巷名人家风家训馆.三坊七巷名人家风家训[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

[6]  尹旦萍.中国家训文化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启示[J].江汉论坛,2001(12):57-59.

[7]  肖群忠.家风家规与立德树人[J].中国德育,2014(10):16-20.

[8]  朱明勋.中国家训史论稿[M].成都:巴蜀书社,2008: 1719.

[9]  季爱民,何丹.论家书文化的育人功能及其实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3):64-66.

[10] 武新立.中国的家谱及其学术价值[J].历史研究,1988(06):20-34.

[11] 葛大伟,金桓宇.习近平新时代家风建设观的四重价值维度[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35(01): 23-27.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