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师生天地  教师风采

以新的语言现象为生成点

-----精彩极了糟糕透了》教学案例分析

福建师大附小   陈岚英

案例研究点:

语文课堂的生成是动态的, 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怎样生成?应在哪些地方建立课堂教学的生长点?应该说各个过程,任何环节都有生成的因素和条件。不过,语言性是语文教学的本质特征,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成在语言上下功夫乃首要选择。因此,在钻研这课教材时,我首先研究的是该课的语言文字有什么特点,出现了哪些新的语言现象。然后本着“学生本位”的思想,确定好生成点,力求适应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又可以概括、类化和迁移,使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地运用。以获得“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效果。

教学片断举例

这是我在上《“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第一课时的教学片断。

师:这位慈祥的母亲呀,给予了巴迪这么高的评价,此时的小巴迪心情怎样呢?(出示第三、四自然段,请男女生合作读。)

生:汇报交流(略)。

师:问,作者的自豪感哪里来?

生:母亲对他的表扬。

师:母亲的鼓舞使巴迪信心倍增。他迫不及待地想要干吗?

生:他多么盼望父亲能回来。

师:请大家好好读读这三个句子,你觉得这三个句子有什么特别吗?(出示句子:“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学生齐读句子。)

生:作者把几个表示时间的词语一个个写出来。像《地震中的父与子》那一课“8小时,12个小时,24个小时 ……

师: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生:这样就感觉时间过得很慢很慢。

师:是啊,时间就好像停在了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能把自己的感觉读出来吗?(生朗读,稍有延长词之间的停顿)

师:读出了时间过得很慢。一刻钟并不长,但对巴迪来说却是一段漫长的等待。此时,你想到了哪些形容时间过得很慢的词?

生:慢悠悠。度日如年。望眼欲穿。望穿秋水……

师:是啊,巴迪感到了“度日如年”的滋味了。继续读书,体会一下这个句子的表达形式有什么特别之处?

生:每一个时间后面都用了句号。

师:按常理,词语后面用的是逗号,这里为什么要用句号呢?

生:一个个句号就表示巴迪一段段漫长的等待。

师:讲得真精彩,语言很有诗意!这句话除了让我们感受到巴迪等的时间很漫长之外,还有什么感受?

生:急切。   

师:现在,老师跟大家一起合作读读。

师引读:整个下午巴迪都怀着自豪感期待父亲的回来。等啊等啊,终于到了七点钟------生读

巴迪在屋里不停地转来转去,都已经七点一刻。---------生读

巴迪迫不及待地到门口张望,一直到七点半。-----------生读

师:时间就在小巴迪焦急而又自豪的等待中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小巴迪两眼紧紧盯着时钟,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七点了,小巴迪,此时此刻,你心里在想些什么啊?

生:爸爸怎么还不回来啊?

生:急死我了,爸爸你今天怎么这么迟了还不回来啊?

师:等啊,盼啊,盼啊,等啊,噢!七点半了。小巴迪,此时此刻,你心里又在想些什么啊?

生:爸爸怎么还没回来啊?到底回不回来啊?

生:妈妈不是说爸爸七点钟回来吗?怎么到现在还没回来呢?究竟是怎么回事啊?

生:爸爸快回来,爸爸回来又会怎么夸奖“我”呢?

师:等待使心情更加焦急,等待让人感觉时间更加漫长。正是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才产生出了强烈的表达效果。这种表达方式多么妙啊。大家可以在作文中把这种方法“偷”过来。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巴迪的等待。

(指名读)

师:读着读着,我们分明感受到小巴迪多么期盼着父亲看了他的诗后会好好夸奖他一番。如果你就是巴迪,想象一下,父亲会用怎样的神情、动作和语言来夸奖自己呢?请把它写下来。

师出示:父亲一念完那首诗,             。生练写。

案例分析:

一、本片断引导学生边读“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边寻找这三句话的写作表达特点。这三句话看似简单,实则形象地表现了小巴迪一直焦急地等待爸爸回家的心情,盼望爸爸也能夸他几句。教师以这一新的语言现象引导学生发现标点符号的妙用,并结合朗读、想象,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于是每个学生都从不同的角度读出了自己的感受,真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啊, 当学生的生命潜能在一次次的超越和创新中得到激活和喷发,当教学始终融入了学生的情感、智慧、悟性和灵性,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正迈向和谐、有效!我们的课堂就是精彩的课堂,动态的课堂。

二、动态生成性教学的方法论,主张方法的运用要有利于学生生成性思维的训练和养成。本片断中的“小练笔“的设计,教师不是直接让学生品味“父亲糟糕透了”的批评,而是别出心裁,创设了“父亲回来后会如何夸奖小巴迪”这样一个情境,架构了学生和文本之间的交流平台,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象当时的场景,体会小巴迪内心的焦急以及对于父亲赞扬的渴盼。再和下文的“批评”形成强烈的反差,给学生提供了多维的思考感悟空间。同时,通过“小练笔写话”,教师把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迁移到小练笔中去,积累语言,训练语言,真正做到了活学活用。这样关注学生的发散思维,捕捉学生灵感的火花,使学生的潜能得以绽放,从而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