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情如歌---古诗词教学中的情感培养例谈
福建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张倩
地址:福州仓山区岭下路25号
摘要:古诗词句句如画,真切感人。只有用自己的身心去体会品味作品,才能获得真实的、新鲜的、深刻的感受。意境是诗歌情感的载体,感悟意境应从感悟意象开始。捕捉诗歌的意象,品味其特点,进行联想与想象,感悟其内在情韵。这就是对诗歌进行情感体验的过程。古诗词语言凝练,要使其中的人物形象活起来,可在学诗时采用表演的方式。想像是学习古诗最为主要的手段,展开想像学古诗,才能突出古诗“篇幅短小,却意蕴优美”的文体特点。
教师应该十分重视学生对诗歌意象的独特感受,对诗歌意义的丰富联想。这个过程也就是人和文本对话的过程。
关键词:语言美 意象美 情感熏陶 激发想象 自由创作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并在附录中推荐古诗文136篇,其中新增了许多优秀诗词,这让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到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对于诗歌学习来说,以体会为主的渗透性学习方法尤为适用。那种专注于字词句的释义,甚至逐字逐句进行串讲的方法,不仅破坏了诗歌浑融的意境,而且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整体感知、把握大意,强调的是学生对诗歌整体意境的感悟。感悟诗歌的意境就是对诗歌内在情感的体验。那么,如何感悟意境体验情感呢?总目标和各个阶段性目标都明确指出,小学阶段学习古诗要注重对作品的情感体验。情感体验就是以读者的心灵去感受体会作品内在的情感,是读者内心和作品情感发生共鸣的过程。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其所抒发的感情是复杂曲折、微妙含蓄的,其显著的形象性特征,使诗歌蕴含的内在情感常常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同时,由于形象性特征,又使其具有无限的丰富性的内在意义。古诗词作品以抒发人的情感为主,字词句只是情感的载体,因此,学习古诗词作品重点并不是单个字眼的表层意思,而是它们所蕴含的内在情感。诗重情感,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没有情感就没有诗。我以教学古诗《小池》为例,谈谈如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把诗歌的情感内涵逐步渗透进学生心里,引起孩子的情感共鸣,让孩子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阅读诗歌的水平和审美情趣。
一、声情并茂诵古诗,品味语言美
儿童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形式、声音、色彩这些形象直观的元素,最能引起孩子们的注意。小学生学习古诗就是要通过感性的直觉教育,培养他们对作品形式和内容的审美感受能力,并从中得到一种心灵的愉悦。那么,诵读作为一种感性的直觉教育方式,从声音上作用于孩子们的听觉器官,正是培养孩子们对古诗审美感受能力的有效方法。古人早已认识到诵读对于体验诗歌情感的巨大作用。曾国藩曾说:“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因此,可以说诵读是获得情感体验的最佳方法。
尤其是我国古典诗歌在形式上具有声律顿挫的特点,是声情并茂的语言艺术。从阶段性目标中我们还可看出,三个学段都特别强调要通过诵读来体验作品情感。应把诵读贯穿整个课堂,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从中感受到诗的语言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意境。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读者在阅读时则可通过吟咏诵读揣摩诗人的声气口吻,通过声音达到自己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相互交流的境界。可以说诵读训练是一种感性的直接教育方式。它可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直接感悟能力。
二、激发想象悟古诗,追求意象美
意象是构成诗歌的最小单位,由意象的组合形成统一的场景画面——意境。意境是诗歌情感的载体,感悟意境应从感悟意象开始。捕捉诗歌的意象,品味其特点,进行联想与想象,感悟其内在情韵。这就是对诗歌进行情感体验的过程。由于古诗词借景抒情的形象化、直观化特点,为人们阅读作品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由此形成了诗歌含义的多义性。再加上阅读的主观创造性,因此,不同的学生阅读同一首作品肯定会得出不同的感受。所以,对于诗歌教学来说,教师应该十分重视学生对诗歌意象的独特感受,对诗歌意义的丰富联想。这个过程也就是人和文本对话的过程。
想像是学习古诗最为主要的手段,展开想像学古诗,才能突出古诗“篇幅短小,却意蕴优美”的文体特点。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喜欢看画面清晰、色彩鲜艳的画面。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看图说话,展开想象,让学生在“交流”中理解诗意。在情境画面中配乐再读诗句,让学生学得有声有色,并可降低理解和感悟诗歌内容的难度。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的引领很关键。这里我们通过一段课堂实录来看看课堂上如何引领学生从诗歌意象入手,体会诗歌情感: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这首诗吗?想不想走到诗里面去呀?那么闭上眼睛,再听听这首诗,你的眼前都出现了哪些景物?(范读)
师:睁开眼睛,告诉老师,刚才你都看到什么啦?
生:泉眼细流 树阴小荷 蜻蜓
师:(课件:小池风光)你们看,这些景物都在这幅图里呢!仔细看图,把你最喜欢的景物,说给大家听。
生:我喜欢荷叶
师:荷叶是什么样子的呀?
生:荷叶尖尖的。
师:小蜻蜓在干什么呢?
生:小蜻蜓停在荷叶上休息。
师:张老师送你一个词“轻轻地”,你能用上这个词说说这只蜻蜓吗?
生:小蜻蜓轻轻地立在小荷叶上。
师:谁还想说?
生:我喜欢小池。小池的水清清的,水面亮晶晶的,就像星星一样。
师:小朋友们可真会想象。再看看这一池的水,你发现了什么没有?
生:水里有影子。
师:你看,阳光照射下来,小树的影子就映在了水面上,就像小树在照镜子呢!你们猜猜看,树姐姐一边照镜子,一边会说些什么?
生想象说句子。
案例评析:此处着重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通过教师引导,促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充分调动表达的欲望。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启发学生体会意象的特点,想象画面,并与生活经验相联系,仔细体会心中产生的细微感受,以自己的感觉去揣摩作品的情感。
三、身临其境品古诗,再现意境美
古诗词句句如画,真切感人。只有用自己的身心去体会品味作品,才能获得真实的、新鲜的、深刻的感受。古诗词语言凝练,要使其中的人物形象活起来,可在学诗时采用表演的方式。如教学古诗《小池》时,可让同学扮演两位友人,表演出两个人在即将分别时的那种依依惜别的景象。在表演中入情入境,在表演中感悟情感,而且也初步领悟到了诗的意境。下面一段教学实录通过表演学习《小池》三四两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案例节选:
(师饰小荷,请一只小蜻蜓上台对话)
师:小蜻蜓,是你吗?
生:是我
师:太好了,我才刚长出来,你是我的第一个朋友,认识你真高兴。
生:我也很高兴。
师:小蜻蜓你飞的那么高,都看到什么了呀?
生:我看到了清清的池水,蓝蓝的天……
师:小蜻蜓,你飞起来一定很好看,你给我表演一下吧。
生:表演
师生合作表演读诗
(师生变换角色,表演读)
师:早上好,小荷。
生:早上好,小蜻蜓。
师:小荷,你的叶子为什么是尖尖的呢?
生:因为我是刚长出来的。
师:我最喜欢停在小荷上了,我看看谁的尖尖角最好看,我就要停上来了。
(选一片小荷停下)
师:你真可爱,我一眼就喜欢上你了,你愿意和我做朋友吗?
生:我愿意
师:我飞了好久了,飞累了。
生:那你在我身上歇一歇吧。
师:谢谢你,我一定会轻轻的,不弄疼你。
师生合作表演读诗
案例评析:此处两次蜻蜓和小荷的对话设计得十分巧妙,在角色扮演中学生轻松地走进了蜻蜓小荷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蜻蜓和小荷相映成趣的美,使古诗教学“于无声处润心田”。 让学生如此全面的、有滋有味地亲身体验,让课堂释放出了童趣。同时,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顺应了低年级孩子的心理特征,激起了孩子们更高的学习热情,体现了以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
四、自由发挥写小诗,抒发真情美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心能感物生情而得句。”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可大胆地引导学生仿诗、写诗,由此可进一步体会诗中所包含的感人力量和独特艺术魅力。在这样的创作中,学生享受了学诗的愉悦,发现了自己的灵气,惊叹于诗的神奇,加深了学诗的感情。以下教学片断,在全诗的学习之后,以学生写小诗为拓展环节:
师:这首《小池》写得这么美,小朋友们有没有想过自己也来写一首《小池》呢?我们一起来试试看吧!
课件展示小池风光图片,学生完成儿童诗《小池》
小小的泉眼
(细细)的水流
(清清)的池水真美丽
小树正在照镜子
(小荷)尖尖
伸出脑袋四处望
(蜻蜓)飞来
(轻轻)地立在小荷上
案例评析:以学写儿童诗的形式巧妙地将诗意在课的最后做一个呈现,既让学生学得明白,同时也是对学生语言能力的一个提升。儿童是天生的诗人,教师有声的渲染,无声的意境,无不深深触动着学生的内心。此处可以说是“情动而辞发”,作诗已成为学生情感倾吐的需求,成为学生沟通心灵的方式,真正达到了“我口说我心”的本真境界,体现出了浓浓的诗味和语文味。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方智范. 谈谈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J].语文教学通讯,2004,(25):4-6
[3] 叶嘉莹. 我的诗词道路· 谈古典诗歌中兴发感动之特质与吟诵之传统[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