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师生天地  教师风采

低段绘本教学语用能力习得三方式

宋巧文(350001, 福建,福州)

摘要:在低段的阅读教学中,将绘本合理运用就需要尊重并灵活利用其文体属性,落实听说读写的语用实践。通过图文转化,“话”“画”结合培养表达能力;入情入境,唤起共鸣,构建立体阅读教学;迁移拓展,扎实语用,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为低段的阅读教学提供更广阔的语用能力实践空间。

关键词:低段绘本阅读教学

  

随着语文课程资源理念的不断更新,许多教材外的资源被不断吸收进语文课,令语文课程资源丰富。绘本就是近年来被广泛关注,应用于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利资源之一。但是,以课外阅读材料和语文课程资源两种标准来观照,对绘本的处理将会大相径庭。将绘本资源合理运用于阅读教学中,就要以绘本为载体,尊重并灵活利用其文体属性,在课堂中落实听说读写的语用实践,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培养与思维能力提升奠定基础。

一、图文转化,“话”“画”结合

绘本与其他文体最大的区别在于其是图文复合文本。多数的语文阅读教学资源,基本是以文字为主体的,而图画只能担当“配角”。但根据皮亚杰的认知结构的发展过程理论,低段的学生处于前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初期,这一时期的学生的认知特点表现为形象性、直观性,认知方式多以表象思维为主。将绘本作为语文阅读资源就能很好地切合这一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因此在进入教学环节中也应灵活运用“话”“画”结合这一文体属性。

在引导学生进行绘本图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尊重绘本以图为线的阅读载体特点,并借助图片所承担主要的叙事功能,让学生进行图——文、文——图之间的灵活转化与共生。例如在进行绘本《小房子》中让孩子感受原本小房子美丽的田园风光的教学设计时,笔者进行了如下的环节处理:(1)教师美读绘本中的叙述文字,让学生明白小房子所处的田园一年四季的幽静美丽。(2)学生边听边想象,讨论交流你想象中小房子所处的四季画面分别是什么样子。(3)出示绘本中关于四季的四幅图画,仔细观察,你在这个季节的图画中看到了什么?你喜欢哪个季节的小房子?

三个教学步骤紧密围绕着教学目标,通过教师的美读引导,让学生从文字中初步感知小房子所处的田园风光,然后借由文字想象四季的不同画面,在交流中对于小房子的四季美景描述越来越立体丰富,学生所感知的画面也越来越具体清晰。然后出示绘本对应的图画,通过观察,学生敏锐地发现图画中的细节,明白了作者隐藏在图画中欲表达的意思,激起了与绘本的情感共鸣,最后再运用语言表述自己的观察与感受。通过“话”与“画”之间多个来回和转化,既培养了学生积累词汇、组织语言、表述语言的能力,又训练了他们观察、想象、对照、描述画面的技能,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入情入境,唤起共鸣

适于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绘本故事常常具有形象生动、情节紧凑的特点,而在这样的作品中角色的塑造是作者匠心独运的精华,易唤起情感共鸣的切入点。但学生面对文本时,还是具有一定的距离感。如何能让让学生零距离地“对话”作品,就必须入情入境才能真正理解作品进而唤起内心情感的共鸣。

1、多元触摸创情境

为了让学生更自然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创设情境是近年来常用的教学策略。但情境的创设如何高效地吸引学生进入情境而不是空走形式,却是值得仔细斟酌。夸美纽斯曾说:“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在视官的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在听官的跟前……假如有一个东西能够同时在几个感官上面留下印象,它便应当用几个感官去接触。”绘本自身就具有色彩鲜艳、趣味性强、情感深厚的特点,因而适宜从视听立体方面创设情境,尤其是当授课对象为低段学生时,丰富的感知接触能更吸引注意力的关注,成为切入文本的窗口。例如在设计绘本《犟龟》的导入环节时就采用情境切入,充分利用绘本中的音乐元素,播放背景音乐和绘本图片,教师朗读文字,乐、图、文的多元呈现很快就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向学性。因此,多元触摸文本,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高效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增加课堂的吸引力。

2、换位思考促感知

赞科夫曾说:“教学法一旦能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课堂中问答法是常用的教学手段,但是问题却多是让学生以旁观者的角度去猜测、去揣度,因而学生无法借助情感因素的调动来接近文本,心动而情发。因此,在绘本阅读教学中,就可以践行“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的换位思考方法来感知内容。例如在教学《彩虹色的花》时,彩虹花随着花瓣的不断减少,身形越显枯萎但还是愿意用花瓣去帮助别人。笔者就在此进行提问“彩虹花们,原来你们多么美丽呀!现在却变成这样了,你们为什么还要拿花瓣去帮助别人呢?”教师通过这样的提问,引导学生切换角色,由“被动角色”转化为“主动角色”,思作者之所思,念作者之所念。如此入情入境,感知内容与情感共鸣也就自然水到渠成了。

3、演读体验巧勾连

朗读是低段培养的基本功,也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齐读、个别读、男女读等多种方法都是低段阅读课上的常客。不过就如赞可夫所说:“如果照着教学法的指示办事,做得冷冰冰的,干巴巴的,缺乏激昂的热情,那是未必会有什么效果的。”绘本具有紧凑的故事情节与强烈的情感意蕴特质,作家粲然就曾说“绘本是童心的剧本”。既然是如此精彩的剧本,不如就放开手脚让学生们发挥自主性演起来。无论是《彩虹色的花》中彩虹花与小动物们、《西奥多和会说话的蘑菇》里的老鼠和伙伴们这样的童话意境,还是《大卫,不可以》这类贴近儿童的生活故事,学生借助天性中想象力与游戏力的释放,化身成为了绘本中的人物形象,“不依靠言语解释,却通过‘联系现实’的方法,让孩子的幻想王国与真实世界得到联结;演是进入色声香味触法”。演读法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举例,使原本文字与画面中的形象变得亲切可感,更如同一座桥梁般,勾连起了文本域现实中更为广袤的世界,得到的理解与体验也更为自然、丰富与立体。不仅有效地落实了朗读的基本功训练,也增强了他们的情感体验。叶圣陶先生言:“读得其法,不但能理解作者写什么,而且能与作者心灵相通。”演读法使课堂成为了一种包含自主意识与情感体验的综合性学习,是契合绘本自身文体特点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迁移拓展,扎实语用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传统的语文教学理论认为:语言能力主要是依靠“习得”而来的,将绘本运用于语文课堂中,也应该紧密注重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搭建“习得”语言的空间,扎实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1、句式内化积累

低段的语言训练主要落脚于词句,能说完整、规范的句子是低段阅读课堂中的重要教学目标。绘本中的文字都极为精炼,语言较为规范优美,尤其是多数绘本的语言具有明显重复性的特征,而这恰好为句式训练提供了良好的范式与契机。例如《猜猜我有多爱你》里,大小两只兔子之间比较谁的爱更多时运用的语言优美温馨、凝练复沓,教师可先让学生充分地进行朗读体验,然后再引导发现并归纳出大小兔子表达的句式重复并递进的特点,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吸收语言形式,再通过设置仿照样子说一说引导进行迁移运用,学生很快就可以在句式的基础上创造自己的句子来表达意思,实现了语言的内化与积累。

2、联想对接生活

现代的语文教学理念不再拘泥于语文知识的死记硬背,而更关注在增强语文素养的同时培养思维、情感等能力。联想能力是人类智力构成中的重要模块,是其他能力形成的重要媒介,包括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也离不开联想的参与。面向儿童的绘本创作具有强烈的读者意识,选择的内容贴近儿童的生活世界、关注领域或者情感空间,因而立足于绘本阅读教学中的联想训练就有较大的实现空间。例如《我爸爸》这样描述身边人的文本,以儿童的视角观察、运用儿童喜欢的画面呈现、采用儿童熟悉的语言表述,学生对其中的内容感到熟悉,引起共鸣。而教师以文本进行拓展迁移,让学生联想自己心目中的爸爸是什么样的,像什么?因为训练点的选择符合思维认知规律,贴近学生的心理与期待,而绘本的内容又为此提供了迁移的联结点,所以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积极地组织语言抒发所感,他们在运用联想将绘本勾连起了自己的生活。在这过程中,不仅训练了联想等思维能力,也搭建了运用语言表达自我的实践平台。

3、想象提供空间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想象就如同翅膀一样,能带人突破现实的局限在更广阔的语言天地里翱翔。而绘本相较于纯文字的语言材料而言,在提供想象训练方面显得得天独厚,不仅图画中常常有意留白,而且许多的情节都呈现开放性的结构,充满了想象的空间。例如《彩虹色的花》中,小动物们在得到彩虹花的帮助后,绘本就完全没有文字叙述,特意留出了空白让孩子大胆发挥,小动物们会和彩虹花说什么,会发生什么事。这些空白就像为学生们打开的一扇窗户,成为他们运用想象的载体,他们学习运用词汇与语句来描述想象的内容,表达想象的感情。绘本成了一个停靠站,延伸到了课堂外,实现了“须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的效果。

语言运用能力的习得需要丰富的语言环境和充足的语言训练,将绘本引进低段阅读教学中,正好为此年龄段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载体。绘本阅读课堂中,学生不仅欣赏了文图皆美的文本,更拥有了广阔的空间进行语用能力的实践锻炼,为低段阅读教学增添了一抹新色。

  

参考文献:

[1] 郑月瑛.小学低段绘本教学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2(23)

[2] 郭莉.小学低段绘本阅读初探[J].小学教学参考,2013(31)

 

  

  


返回原图
/